前几天去老爸家,路过横山县城南二街的城关供销社,只见建筑物的外墙还是曾经的红砖,纹路肌理依然清晰,门窗的格局还是原来的模样。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,悠然自得的聊着家常,心中不免有些感慨。我停下脚步,凝视着供销社保留下来的这些老物件,满满的都承载着儿时的回忆。
我上横山县城关小学的时候,居住在城关乡政府附近的李家坬村。乡政府位于县城二街,二街上有乡医院、城关兽医站、县中医院、机械厂、工程队、城关国营旅社等单位。供销社占据了县城二街最好的位置,也是那个时候“高大上”的建筑,看着非常有气势,供销社大约有十间房子面积大小,是那时人们的购物“天堂”。
城关供销社坐西朝东。一进门,货架上面墙正中挂着“发展经济、保障供给”、“为人民服务”等标语。除去东边,其余三面都是高高的玻璃栏柜(柜台),放着木制的黑珠子大算盘和带秤砣的台式盘秤,一侧柜台还留有一个入口,入口处以台板封闭,台板立起来,售货员可以出入,放下来就变成柜台台面。平常有六七个售货员在里边应着。那时的供销社,是政府经营,属国营单位,在供销社上班是相当体面的,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。城关供销社也是七八十年代横山人印象最深的地方。
走进供销社,里面都有许多个组:食品组、用品组、烟酒组、五金组等等,每个组的所有商品,小的都按品类放在有明亮玻璃的柜台里,像雪花膏、香皂、图钉、摁扣、火柴、曲别针、缝纫机针、裤钩、篦梳和各种糖果、麦乳精等,大的像铁皮暖瓶、搪瓷盆、布匹、鞋帽、成衣等都摆在柜台后的货架上。食品组还有盛放酱油和醋的大缸,买酱油和醋,要自己带空瓶去打,售货员一般用一个金属“提漏”在缸里舀,“提漏”有半斤装的、有一斤装的。烟酒柜台里的香烟牌子不是很多,常见的几种有;凤凰、牡丹、恒大、大前门、公主、金丝猴、宝成、晨鹤、千狮桥等,酒大多都是高度酒,那瓶子也是最常见的细长脖子白玻璃的那种,有秦川大曲、西风等。用品组的柜台里有口琴、万花筒、圆规、直尺、铅笔、橡皮、三角板、文具盒,油笔、英雄牌钢笔、蘸笔尖、蓝墨水、兵乓球拍和图文并茂的小人书,总会有几个小朋友眼巴巴地围着看。
那时候父母工作忙,去供销社买东西的事通常都让我们小孩去做。我是家中孩子中最大的,母亲自然都是呼唤我去,并且作为奖励。她偶尔会说,买完东西剩下的钱可以买糖吃。那时候的水果糖是透明的黄红色,硬硬的、亮亮的,用各种颜色的漂亮的塑料糖纸包着,我真心喜欢。那时,一毛钱能买八颗水果糖。糖块透着糖稀的酱红,刨开糖纸先舔舔糖块,再把糖块含在嘴里。一开始还慢慢吸,后来嫌不济事,干脆嘎嘣嘎嘣咬碎吃。那时的水果糖好吃的要命,虽硬,但甜、香。应该没有任何的甜味素,没有香精,没有别的添加剂,那是纯粹的自然的香甜味道。
五年级的那年夏天父亲在供销社给我买了一双塑料凉鞋。这种塑料凉鞋穿在脚上是又凉快又美观,最重要的是下雨天不怕鞋子打湿,可以穿着出去玩水。可是这种塑料凉鞋不太结实,比如鞋带子断了,我们自己会粘,找一只不能穿的旧凉鞋,剪下一块橡皮大小的生胶,趁母亲做饭,把小锯条在锅灶里烧红,把胶皮贴放在凉鞋的断裂处,小心翼翼的将烧红的锯条插入胶皮和鞋帮子之间,感觉两面的胶都烫化一些,赶紧抽出锯条,用手压紧,这样两面胶皮粘合在一起凉鞋就修好了,将就着又能穿一个夏天。
小时候我们经常闹笑话:父母给一个玻璃瓶子和一毛一分钱让来打一斤醋顺便买一盒火柴。一路叨念着是来打醋的,可一进来忽然忘了,竟然打成酱油了。二分钱买盒火柴,剩下的一分钱就欢喜颠颠地买块水果糖吃了。一路吃着糖块,心里也是美滋滋的,到家以后才知道打错了,又赶紧回来打醋。
除了去供销社买生活用品,我上学用的铅笔,横格本,方格本、描红本等学习用品也是要在供销社买的。为了省钱,那时也买整张的正方形白纸自己钉本子。那白纸应该是三五分钱一张吧。买回来后,母亲先用小刀把叠好的字裁开,正面朝上排好,然后用锥子在排好的白纸上扎四个眼,塞进捻好的纸捻子穿过针眼系紧。一个白纸本子就做好了。为防止写字跑偏,用时底下衬一张有格子的信纸。
印象最深的是过年买布做新衣服。一到过年,年前母亲总要领我们兄妹三个到供销社裁布,那里不仅有华达呢、斜纹布、条绒布、劳动布还有的确良布。售货员都用尺子量布,一边量,一边拽布,布匹在柜台上滚动,啪啪乱响。量好,再让出一寸,然后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,双手掐住两边,刺啦一声一分为二。接着便是嗤啦嗤啦的扯布声,再下来就是噼里啪啦的算盘声。很快,一段布就裁好了,接下来扯布声、算盘声人们的喧闹声共同组成供销社特有的氛围。那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母亲扯了布,然后去裁缝铺裁剪好,用自己家的缝纫机缝制的。六一儿童节穿上母亲做的的确良白衬衣和蓝裤子,自感穿得很炫了。
过节买糕点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。供销社里有点心、芝麻饼、麻花等五花八门,老远就能闻到香味。买点心时,售货员用盘秤称好后,分层码在两张褐色的草纸上。然后将草纸的四边撩起,裹紧、掖好,再从头上方牵下一根细细的纸绳,做十字形捆绑,留出手拎的绳环儿,方便提溜。
那时的收银员总坐在高高的台子上,头顶有若干个铁丝拉到各个柜台,铁丝上有一个带大铁夹子的木板。布票、钱连同小票夹在铁夹子上,在空中地飞来飞去。我就喜欢看夹子在空中自自而来,又迟迟而去,如同夏日夜晚的流星。
最让我心仪的、心动的还是小人书,小人书是那个时代的知识普及和读本,是我时常光顾供销社的主要动力,每次都是站在柜台前,手里攥着卖废品积攒下的几块钱,心里盘算着买哪本书好。《杨家将》、《岳飞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……这些小人书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。那时我购买的小人书足有上百本,细心的母亲一直把它们珍藏着,一本也不曾遗失。供销社的小人书也让我爱上了文学,托起了我的文学梦。
那时供销社还兼有收购废品职能。我小时候多数的零花钱都是通过捡些废铜烂铁、牙膏皮、动物骨头、胶皮鞋底、桃杏仁、西瓜籽、废书报纸等废品拿到收购门市卖掉换成现钱。再去买笔、买纸、买小人书和自己喜欢的东西。那时的废品收购门市成了我少年时代经常光顾的“银行”。供销社后院还经销农药化肥,每年春种的时间庄户人赶着毛馿车排队购买。
如今,走在县城的街道,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超市、便利店、百货商场。曾经红红火火的城关供销社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,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但那斑驳老旧的供销社门面,依然是历史的最好见证。它承载了我们童年的欢乐,承载了好多横山一代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。我永远忘不了留在记忆深处的城关供销社。
上一条: 省公路局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
下一条: 乡间秋韵